莆田歷史悠久。遠在新石器時代,這裏就有人類的活動。夏商時,莆田區域屬“九州”之一的揚州。西周時,是“七閩”之一。春秋戰國時期,屬閩越地。秦代,為閩中郡的一部分。西晉末,中原戰亂,大批南下計程車族百姓,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,與當地閩越人一起勞動、開發,使莆田的經濟文化出現了飛躍。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 (568),莆田開始立縣。唐武則天聖曆二年(699),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(後改名仙遊縣),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(郡治在今泉州)。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,又析莆田、仙遊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,置太平軍(旋改興化軍),太平興國八年(983),興化軍軍治由遊洋遷到莆田,轄莆田、仙遊、興化三個縣。莆田逐步成為閩中的……
莆田,古稱“興化”“興安”,雅稱“莆陽”,又稱“莆仙”,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中部,為八閩名郡。莆田文化發達,文物彰明,名聞遐邇,素有“文獻名邦”“海濱鄒魯”之譽,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的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。莆田區位優越。北連福州,南接泉州,西依戴雲山脈,東南瀕臨臺灣海峽,鎮八閩水陸之要衝。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“世界不多、中國少有”的湄洲灣天然深水良港及眾多的島嶼,是莆田興市的寶貴資源;肥沃的莆田“南北洋”平原和仙遊“東西鄉”平原,果蔭成帶,稻麥金黃,是莆仙人民的“金色糧倉”;東北及西北,青山連綿,峰巒俊秀,是莆仙人民的“綠色銀行”和天然生態屏障;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海域,是莆仙人民的“藍色田園”和加強與海外交流聯繫的便捷通道。莆田風光秀美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僅造就了巍峨秀麗的群山,詩情畫意的溪流,燦若明珠的島嶼,富饒肥美的平原,而且還打造了諸如壺山致雨、永興神石、九鯉飛瀑、木蘭春漲等奇山秀水;勇於開拓的莆田人民,用勤勞的雙手,把先人留下的豐厚文物遺跡和美麗的山水有機結合,再創了諸如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等眾多新景區,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,為古府新市增添新的光彩。
本地小吃“一統江湖”,一溜集中在十字街、東大路幾爿小吃店,一根“油炸檜”,一碗幾滴油星漂浮的“鍋邊糊”讓您感受不一樣的感覺。近幾年,各種名號的飯店、酒店、美食城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,各色美味佳餚會聚荔城使人們大飽口福。城區學園路北段、荔城路北段以及東大路一帶的大排檔應運而生,並且吸引了眾多的“食客”,形成了一條條“排檔街”。既有低檔次的“蒙古包”、小吃店,也有面向中高階層的大酒樓、大酒店,城區現在比較有名的酒店有數十家之多。而隨著外來的經營者在城區開辦餐飲業,北菜南肴,各種風味的菜系、小吃,也在此彙聚。既有登大雅之堂的川菜、潮州大菜、滬浙菜等,也有來自本省和鄰近省市的沙縣小吃、福州魚丸、溫州小吃、揚州小吃、九江草包飯等,諸類美食,不勝枚舉,各具特色,使許多居民紛紛掏錢品嘗。外地小吃“攻城掠地”,本地小吃經過多年沉寂,也不甘落後,西天尾餛飩、仙遊餛飩在城區站穩腳跟,並有所“斬獲”。